当前,内江市教育用地存在严重供需矛盾,教育用地供应远远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这个问题随着省上对我市各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评估而渐露水面,进而成为我市教育战线的热门话题。
一、解决教育用地供需矛盾问题的迫切性
按照《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我市有70%左右的义务教育学校无法达到学校占地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和教辅用房面积三个指标的标准。尽管市中区、隆昌县、威远县于2016年之前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检查,但是,教育用地不足问题依然严重。而东兴区、资中县于2017年下半年将面临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级检查、2018年将面临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检查。东兴区和资中县在后面的检查中如果出现意外,将会给内江市和四川省的教育事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用地无法及时供应,造成了现有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不以最大能力招生以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形成了大量而严重的大班额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内江市教师队伍的士气和教育质量,继而,大量优质生源流向其他地区以谋求优质教育。内江市教育用地供需矛盾与内江市教育质量、内江市生源形成了不良循环。
因此,加强教育用地规划与利用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市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教育用地供需矛盾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市教育用地供需矛盾问题,主要是教育用地规划与利用环节存在一些不科学情况而导致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用地规划不符合《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但是,在新的发展规划上,往往忽略了这个要求,把现在的村小用地,规划成其他用地。不仅仅违背了《标准》要求,浪费了现有村小的设施设备,还给现有村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扩建)带来严重障碍。
(二)教育用地规划不合时宜。已有的教育用地规划是按照2011年社会发展需求设计的。当时预测新城区扩张速度较快,人口和适龄儿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因此,部分教育用地规划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但是,当前社会形势发生重大改变。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乡镇和城区人口和适龄儿童增长速度保持了强劲势头,而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支持发展的资金出现短缺,新城区扩张速度减缓,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这样,本没有规划教育用地的片区,急需兴建学校;本应及时启用的教育规划用地,至今仍然是荒无人烟,连道路都未修通。
(三)已规划的教育用地无法使用。部分已有的学校周围,已经规划了大片教育用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教育用地却无法得到利用。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拆迁费用昂贵。这些已规划的教育用地难以得到落实。
(四)教育用地规划协调有待加强。近年我市加强了乡镇场镇综合规划。但是,乡镇场镇规划乡镇是根据自身需要单方面设计的,规划时,乡镇未与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深入协调,而教育用地专业规划也往往未能全面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这导致了多方对教育用地的规划出现错位。
(五)教育用地利用协调有待加强。教育用地占据一定的用地指标。但是,多年来,我市偏重商业、企业、工业和房地产的发展,把大部分用地指标都向这几个方面倾斜,导致教育建设用地艰难,已规划的教育用地无法及时、充分利用。
三、化解教育用地供需矛盾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起搏器,作为文化传承的中转站,作为人类成长的第一个公共空间,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请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并努力解决内江市教育用地供需矛盾问题。
(二)城乡规划部门要及时调整城市建设规划
这两年社会发展形势出现极大改变。根据以前社会发展情况对当前和以后教育用地的预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应该根据当前的教育需求,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在需要兴建学校的地方重新规划教育用地;在无法征地拆迁的情况下,重新规划新的教育用地。
(三)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加强教育用地保护
一方面,在一定时间段内江,对教育建设所需要的用地指标给予一定的倾斜,使我市两区学校占地面积、体育运动场用地面积和教辅用房面积三个指标的标准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要求,以迎接省级检查和国家级检查。
另一方面,根据《标准》设置学校的指标和要求,无条件地保护现有的教育用地,保证正在利用的教育用地不因任何理由而遭到侵蚀。
(四)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及政府组成部门在教育用地规划和利用方面,应该加强协调,理顺协调机制,使得教育用地规划以片区教育需求为导向,专业规划、综合规划和国土规划多规统一,减少教育用地规划无法满足片区教育需求和多规混乱造成的调规内耗,加强教育用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提高教育用地利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