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启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江的水利建设成果是显著的,是在中共内江市委和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组织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的。无可否认,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仅以知道的点滴,记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聊表对这些故人的敬重和追思。
首先是许文炳。许文炳是河北清河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就参加抗日宣传队,后来参加八路军任侦查员。解放战争中,历任侦查班长、排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初转业到内江专区,先后在仁寿、荣县、内江县从事政法系统工作。1956年调任内江专署农水局办公室,许文炳与在座的几位从事水利工作的同志随便聊得时候,即兴讲到内江的自然、气候状况,说到内江的农业问题、干旱问题、洪涝问题,随即指出内江水利工作要“以蓄为主、以洪济枯、蓄引提相结合”。作为一名非专业领导,当时论述之精辟、逻辑之清晰、结论之合理、令人惊讶,印象太深刻了,场面至今未忘。1970年后,各县大搞水利工程建设,动工了许多中小型水库,他在东风渠六期工程完成龙泉山隧洞,张家岩水库,以及南北干渠后,及时组织局属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沱江以西的水利工程规划,把资阳、资中、内江县沱江以西的耕地纳入东六期的灌溉范围。规划完成后,继而又在1974年,将省水利规划七队和内江水电勘测设计队组合起来,开展引水工程规划,并在安岳召开工程规划工作会。会后组织两个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岳、乐至县的领导人,从安岳出发,经乐至到达金堂县的淮口镇、新都县的木兰公社等地,初步查勘了引水工程的取水口苟家滩,跨越沱江金堂峡的淮口,和从金堂赵家、竹篱到乐至宝林沿涪沱分水岭的引水路线,以期解决简阳、资阳、资中、乐至、安岳、内江县的农田灌溉问题。规划期间,他在现场主持工作并在一个霜冻的日子带领几位工程技术人员从金堂出发,乘车到新都木兰公社的苟家滩,施测取水口的水下地形图。此时的毘河,水面宽阔、河水湍急、水温冰凉刺骨,岸上寒霜厚重,有的脱裤下河执杆,有的司镜、绘图,除了心是热的,手脚冻僵。中午AA制进餐时,他特意自掏腰包,买瓶白酒犒劳大家。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毘河引水工程总体规划完成,上报后引起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的重视,林一山主任专程来内江听取工作汇报,后长办派出以刘崇云为首的专家组沿引水路线对输水干渠的走向、屯蓄水库筑坝位置进行了逐处勘察,并在成都锦江宾馆听取工程总体规划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对毘河引水工程总体引水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至此,许文炳在主持水利工作期间,经各县、市的努力,内江的水利总体布局清晰了,沱江以西的都江堰——东风渠六期引水工程,沱江以东的毘河引水工程,威远九宫山径流区的长沙坝——葫芦口水库灌溉工程(灌溉威远、自贡)、隆昌石盘滩水轮泵站提水灌溉工程。这四大灌溉工程,把已建和待建的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基本上控灌了全区八县一市80%的耕地。一个地区的水利领头人,他对内江水利建设所做的贡献,是前瞻性的、战略性的,很有意义。
第二位是庞征。他是河南栖霞县人,建国前参加二野军大,跟随部队进军西南,解放内江,1950年任简阳县政府建设科科长,主管农村水利、交通运输等工作。六十年代初,又任简阳县政府水利电力局副局长、局长,主持全县水利规划工作。他倡导而且坚持从东风渠引水,“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解决简阳县农业灌溉问题。1969年夏,内江水电勘测队受邀,基本上是全员投入了东风渠六期的勘测设计工作。全队从内江搬家到简阳,驻扎在贾家中学(文革期间,中学停课),后来省水利规划七队(后改称二队)又积极参与,使东风渠六期的总体规划日臻完善。期间他率领两个队的工程技术人员翻越龙泉山,到达龙泉山山顶垭口大草坪,极目之处良田沃野,东风渠流淌其间,而背后简阳那边,却是三年两旱,一山之隔,两重天地,他感慨万千!灌溉之水近在咫尺,何不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在他的主持下,坚持从东风渠总干渠罗家坝取水,穿越龙泉山隧洞的引水方案。他还专程请铁二局的技术人员在贾家中学专题讲授隧洞的设计、施工要点,还组织两个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射洪县螺丝池电站学习大断面隧洞的设计、施工经验。龙泉山隧洞开工前,还请铁二局精测队负责隧洞地表控制测量。简阳自1969年以来,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先后建成了单洞长达6300米,输水流量33秒立方米的龙泉山隧洞,这是当时全省单洞最长,输水量最大的水利工程隧洞;修建了调配水的张家岩水库;续建了蓄水二亿三千万立米的三岔水库,以及蓄水七千四百万立方米的石盘水库(现称龙泉湖);同期还修了上千公里的干支斗农毛渠灌溉体系。东风渠六期工程建成后,使简阳沱江以西除龙泉山高地外,包括贾家、养马、三岔、石板、红塔、镇金、城郊区近80万亩耕地得到了丰沛水源灌溉。庞征以一个县水利局长的身份,在勘测设计和工程建设,都殚精竭力参与其中,在这十多年中,他为简阳的水利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注:谭启吉,二支社社员,高级工程师,内江市水电局退休。